English

民族文化渐成产业

——云南倾力建设民族文化大省
2000-09-19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徐冶 刘昆 我有话说

从楚雄彝族自治州、大理白族自治州、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到迪庆藏族自治州,记者日前沿途采访时,领略到这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耳闻目睹云南各族干部群众正以饱满的热情和对民族文化的深爱,致力于发展民族文化产业,建设民族文化大省。

云南是全国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世居少数民族就达25个,其中15个是云南独有,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1/3强。各民族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这使云南堪称一个活生生的民族文化大观园。省委副书记王天玺告诉记者,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云南要把民族文化这个最大的资源利用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潜力。

按照省委关于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的目标,云南各地根据自己的特点,纷纷开始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区域建设,并在保护、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使民族文化逐步走上了产业化发展之路。

经济借文化而发展,文化借经济而传播。作为人类发祥地之一的楚雄彝族自治州,着眼于“三古一彝”文化(古生物、古人类、古文化和彝族文化)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带动特色旅游业的发展。这里有我国迄今发现最丰富、保存最完整的恐龙化石,有世界上最早的铜鼓,有彝族长期沿用的古老历法——十月太阳历。依托这些古老文化资源建起的州民族博物馆、中国十月太阳历文化园,以及将要重点建设的“禄丰恐龙文化园”、“元谋古人类文化娱乐园”、“楚雄铜鼓文化园”等一系列民族文化设施,开始吸引世人的目光,标志着具有民族文化个性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正在逐步形成,使楚雄人无论在文化上,还是在对外经济的交往上,有了更多的信心。

如何让民族文化大州真正“大”起来?大理白族自治州经过反复调查研究,提出要保持独有文化(南诏大理国文化、民族宗教文化、大理石文化),继承特色文化(三道茶文化、民族建筑、服饰、饮食、民间文学艺术文化以及石窟文化),在此基础上将以白族文化为特征的优秀民族文化加以弘扬,使“上关风、下关花、苍山雪、洱海月”的大理风光更富文化内涵。随着大理特色民族文化的发展,文化产业也相应发展,两年来,产值及固定资产增加约3倍,旅游业人数及产值翻了一番。

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丽江,近些年旅游业十分红火,吸引国内外游客的除了其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更有举世无双、原汁原味的纳西东巴文化。经过开发、扶持的以东巴宗教仪式、东巴歌舞、东巴字画为主的东巴文化产业,年收入逾千万元。纳西古乐是流传于纳西族民间的唐朝音乐,被称为“音乐活化石”,经过开发、培植和发展,形成了以“宣科古乐队”为代表的纳西古乐产业。以宣科为会长的纳西古乐会仅1999年收入就超过250万元。“旅游业在民族文化中找到钱,民族文化在旅游业中找到了路。”丽江地委委员、宣传部长何金平的一席话道出了丽江人对发展民族文化与发展旅游产业之间内在联系的深刻理解。

地处澜沧江、金沙江上游的迪庆藏族自治州,有着极具民族魅力的香格里拉文化。人们在为梅里雪山、明永冰川、白水台、虎跳峡的胜景而陶醉时,也惊诧于这里人与自然的和谐。州委副书记齐扎拉告诉记者,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物质的人与精神的人之间的和谐,正是迪庆民族文化的内涵所在,这种民族文化深深地影响着迪庆人民。比如说,迪庆生态环境的好坏对中下游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影响重大,由此迪庆自觉地牺牲一些眼前利益,把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作为参与西部大开发的重点之一,而这带来的将是迪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民族文化的经久不衰。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